致力于石油工具創新攻關20年,他始終堅信,山重水復的科研路,只有潛心求索,才能迎來柳暗花明。他叫楊福軍,是市特等勞動模范,現任阜新馳宇石油機械有限公司責任工程師。
采訪初見楊福軍,看到他中等個頭,臉上始終掛著謙遜笑容,渾身散發著書卷氣息。此時,他和工友正在組裝車間一起進行廠內模擬實驗。楊福軍告訴:“廠內實驗馬上就完成了,然后拿到油田進行現場實驗。”
楊福軍1991年7月畢業于沈陽工業大學,2001年3月來到阜新馳宇石油機械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從事產品設計與開發,與石油工具結下了不解之緣。走進阜新馳宇石油機械有限公司研發中心,“遼寧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的牌匾特別閃亮。該研發中心專門從事新產品的開發設計,現已研發出封隔器系列產品、管柱系列產品、橋塞系列產品、閥系列產品等,多數產品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中封隔器系列產品和橋塞系列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這些成績里,浸潤著楊福軍的辛勤汗水。楊福軍介紹,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專利105項,實用新型專利12項。通過自主研發的方式,近3年來,企業已形成科技成果轉化30項。此外,企業與遼寧工大、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建立了產學研戰略聯盟,實現了優勢互補,共同攻克了油氣鉆采過程中的諸多技術難題。
對于成績的取得,楊福軍表示,選擇了科研、油田、石油工具,就意味著選擇了寂寞,選擇了“苦”和“難”。
油田壓裂,大量消耗人力物力。為攻克技術難題,楊福軍多次到油田實地考察,不分晝夜啃讀上百萬字的國內外相關資料,虛心向老同志請教。在井場上,他經常一待就是一個多月。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十次實驗、幾十次改造,歷時3年,水平井機械分段壓裂工藝管柱終于研制成功。應用后,作業井單位時間采油量是同一區域直井的1.5倍,是未采用該技術的水平井的2.7倍。該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領先技術水平,被評為阜新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楊福軍自豪地告訴:“這項技術以前一直是由國外壟斷。設備加服務費用一般為50萬元人民幣,而我們來做,只需要8萬元人民幣......”
在過去20年時間里,楊福軍通過不懈努力,共研究開發新產品80余種,其中13種產品獲國家專利。他參與設計開發的潛油螺桿泵驅動裝置項目榮獲第六屆遼寧省優秀新產品三等獎。近年來,他研發的產品獲得國家專利3項,為企業增加銷售額2800萬元。
石油工具的研發缺乏可借鑒經驗,倒逼自主研發解決油田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問題。楊福軍和他的研發團隊就這樣一直致力于研發系統、全面、切合實際的石油工具加工工藝。他們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開發新產品,追求“零缺欠”,幫助企業建立了大慶、吉林、勝利、克拉瑪依、遼河等8個銷售服務站,形成了完善的銷售網絡,企業產品市場覆蓋率達到了79%。
近年來,楊福軍先后獲得了阜新市特等勞動模范、彰武縣第一批優秀專家等諸多榮譽,但他創新的腳步沒有停歇。
“未來,我希望能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在石油工具研發上不斷有新突破。”楊福軍笑著說。
宋立君
作者/來源:阜新市傳媒中心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